找到相关内容13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法与现代文明

    一问题的解决造成了巨大障碍。科学家设想的移居海底和外星的方案,显然不大现实。   近现代西方文明片面向外逐物,不能不造成人内在精神田园的荒芜,造成诸多心理、心身、精神、文化及社会问题。向外逐物的风潮...于是便一昧向外驰求,欲征服自然而为我所用,结果势必破坏人与自然一体的大系统的协调关系,使自然界固有的节奏紊乱,受到强大自然力量的报复。由于以私我为中心而向外逐物,以自己物欲之满足为宗旨,不知省察物欲的...

    陈兵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01440037.html
  • 佛教史地考论(七)

    乃逐物而化于物,由此有染习生」。这样的将一切罪恶根源,推向物质、根身,归咎于根的逐物,反显心体的本净性。这等于国政荒乱,而归咎于人民,归咎于官吏,而圣王无罪。论理,心为本体的流行,形物不过似相,心体总...众生无始以来,有──有漏善也有恶。恶,待因缘生,虽也与境相的诳惑,根身的逐物有关,而心识本身为无始来习以成性的贪、镇、疑、慢所恼乱,知情意一切都不能得其正,决不能漠视。所以,佛法的修持,不是不受用─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63340520.html
  • 现象学与禅宗合参

    之所在。客观主义对终极意义的放逐,才是西方科学危机乃至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源所在。现象学悬搁的“解放”旨趣在于“所有对对象存在的兴趣均被始终如一地抑制住了”(ibid),从而将人从迷己逐物的拜物教的思维...参禅时,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”,是处于自然的态度中,是人质朴的信受与设定的一个结果,是见物不见人,是“对象极取向”,是“迷己”“逐物”。“有个入处”,这个入处从何而“有”?恰恰是从“自性”中来,是“悬搁”...

    陈立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5948911.html
  • 从佛教的科学性看民生改善

    最大问题,根深蒂固的生殖欲望和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,给这一问题的解决造成了巨大障碍。科学家设想的移居海底和外星的方案,显然不大现实。  近现代西方文明片面向外逐物,不能不造成人内在精神田园的荒芜,造成诸多心理、心身、精神、文化及社会问题。向外逐物的风潮,物质文明的诱惑,各种人造的文化信息对感官的过多刺激,使现代人忘记了内在的精神修养,不自觉地接受一种以物质享受、物质利益为目标为尺度的商品化价值观念,...

    文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12155967.html
  • 永觉元贤禅师《呓言》

    不受障也。夫事理不二,内外无间,今必欲云物以明理,是拨波而求水,特偏枯之见耳。唯晦庵训为穷至事物之理,庶几近之。但彼所谓理,特指事物当然之则,所谓穷理,特逐物而穷其当然之则。是此理乃名言之所及,思虑之...理皆实,乃是执方圆曲直以为实也,岂不谬哉!又譬之月焉,或在江、或在河、或在淮、或在汉,莫不皆有圆月,而月江河淮汉者为空。今执万理皆实,乃是执江河淮汉之月以为实也。岂不谬哉!宋儒因执此理为实,故逐物以穷之...

    永觉元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5567353.html
  • 略论明心见性(一)

    别业招来十二类生。由是周而复始,循环不已,故而生死轮回不息。今欲回复本来,出离生死,首须觉破无明。以无明不破,迷已逐物,见境生心,生死绝不能了。   以是一切经论,所有法门,无不围绕着这一中心──...修成。只因不觉,迷已逐物,追逐外镜,沦为众生。今如凛觉醒悟,如千年暗室,一灯能明。便恢复本性,有何修证之可言。故云不假劬劳,肯綮修证也。但如习染浓厚,妄执深重,虽然斯理而历境心生,则不无辛勤绵密扫荡之功...

    元音老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32342415.html
  • 荒诞意识与超越精神——道佛哲学品味

    、佛二氏又使自己可以从容入世了。 道、佛在这一意义上的心境追求,由于不再把“真”设置在俗世生活之外、之上,在俗世生活之外别无追求,似乎是坠落了,也的确有信从者坠落而走向逐物与放纵(如少数魏晋名士)。但在道、佛二氏的一批挚诚的思想家那里,“入世”原是以确认俗世生活的“假”与“荒诞”为前提的,放纵与逐物已背离了这一前提,落入与物的对待、受物的限定之中,故并不体现道、佛二氏的基本精神。 道、...

    冯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2652021.html
  • 文殊智慧:一个内在和谐的佛教哲学体系

    中完成心灵的超越。其实,通过向外逐物、向自然掠索来满足欲望的文明发展模式极易导致人类逐物不返,将欲望变质为永无休止的“贪欲”,走向一种“深度迷失”,而...

    肖黎民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05359193.html
  • 中国佛学地位的再审视——纪念真禅法师圆寂十周年

    心”、“自性自度”、“反观内证”就能回归到价值和意义的源头。因此,它启发我们:意义、价值和幸福并非完全是外在之物,而重在人心的体验;一味向外逐物,就等于在幸福根本不在的地方寻求幸福,那将是徒劳无益的。“心性本觉”的过程,事实上也就是主体的生命实践和精神实践的过程,这个过程充分显示了自由的超越性层面。这种自由的获得不是靠主体的向外逐物,而是通过主体的直觉体悟的内省方式,使自由向主体“显现”出来。  ...

    唐忠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4765239.html
  • 大乘佛典印禅心——评吴言生《禅宗思想渊源》

    以‘佛性’为宗,提出‘一切众生悉有佛性’的口号,都成为禅宗人人皆可成佛的依据。  其二是对禅宗迷失论的影响。禅宗迷失论揭示世人逐物迷己,迷己逐物,悖离了精神家园,迷失了澄明的本心。慧能认为众生‘自性常...

    黄德昌.唐积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5839275.html